2016年04月08日 03:21
来源:人民日报
教育部7日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同时,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质量报告由4本报告组成,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同时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在校生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世界第二。《报告》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显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大幅增长。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
中国高等学校中,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所谓“四不够、一不高”,是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报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对国际上普遍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没有应有重视。现实中高校仍普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被压抑,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同时,在全球推行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全球大学多维排名”等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中国高等教育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站在世界水准上把握发展大方向,更需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强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意识,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报告》指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自身质量建设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前沿方向,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强国比肩而行。主动用国际比较的眼光检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差距。同时,面对经济转型发展、世界科技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仍需要继续实施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等重大建设项目,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需要加大资源经费投入力度,加大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保障力度,改革教师评价和加强绩效评价,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和营造质量文化。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充分自信,但更应该冷静自省。”吴岩说,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要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在“十三五”开局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红利就是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原动力。
重点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院校满意度为4.09分(满分5分)。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但“985高校”和“211高校”反而不如一般院校。在“985高校”和“211高校”,学生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教学水平的认可度。
对于这种评价“倒挂”现象,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分析,这表明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很高评价,但对教师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并不满意。我国一些重点大学评价教师能力往往用科研实力代替教学水平,这导致教师对教学投入时间、精力明显不够。
自主创业比例本科生最高
在对随机抽取的227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中,数据显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3.4%,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从分层来看,博士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生。但是在普通高校,硕士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和博士生。
自主创业比例并不高。随机抽取的2014年部分“985高校”毕业生数据显示,本科生自主创业率平均不到0.86%,硕士生为0.55%,博士生最低,为0.29%。
报告还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很多学校重视这方面教育,但缺乏制度保障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空间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招不多。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创业的只是少数。我们现在进行的创新和创业教育,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而是鼓励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196个城市
“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6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 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截至2015年5月,我国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新建本科院校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
与此对照的数据是1998年全国本科高校591所,1/10在北京,1/2以上集中在20个大城市,地级及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认为,世纪之交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实行中央和省市两级管理,中央与省市、地三级办学,逐步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现在这个成效已经十分明显。这种区域布局对满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学校有专科办学经验无本科办学体会,在升本之初,有的学校存在简单模仿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倾向。
瞿振元认为,如何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如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亟需破解的难题。
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对2011年教育部开始的本科教学评估进行了总结。“十二五”期间,169所新建院校接受了合格评估。
根据调查,评估前后5年间,参评院校获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超过860亿元,平均每校获得6.16亿元。其中政府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总额约500亿元,平均每校3.99亿元。获得财政债务化解资金总额约120亿元,平均每校1.18亿元。5年新增土地面积约17484亩,平均每校增加112.8亩。